中新网佳木斯12月7日电(王艳云 记者姜辉)7日,记者从同江市委宣传部获悉,截至7日当天,于2022年11月16日实现载货通车的同江铁路口岸过货量累计突破300万吨,其中,进出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6列1441箱3.42万吨,创口岸开通以来历史新高。
同江铁路口岸过货量累计突破300万吨。同江市商务和口岸局供图
黑龙江省同江市毗邻俄罗斯远东地区犹太自治州,位于黑龙江向北开放的前沿地带。同江口岸是集开放性、国际性、多元性于一体的中国一类口岸,是黑龙江省对外开放口岸中唯一同时具备水运、公路、铁路运输方式的口岸。

今年以来,同江口岸部门积极协调中俄双方运输组织计划,优化口岸站区生产力布局,及时调度列车车厢做好运力匹配,铁路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运载效率由最初的2天1列提升到1天最多5列,日货运量达到1.8万吨。
同江市不断优化通关环境,积极推进智慧口岸、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建设,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推行“无纸化”通关作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高效推进进出口货物在各环节有效链接,真正实现货物“即时通关、即时放行、即时装车、即时发运”,不断提升口岸贸易便利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全力推动口岸进出口贸易扩量提质。(完)

中新网阳泉12月7日电 题:山西平定县石门口乡:解锁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密码”

作者 赵波 石玺慧
近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石门口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
如今,石门口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50万元到100万元的村有4个。
从“独善其身”到“互利共赢”

机制融合,拓宽利益联结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石门口乡明确集体、企业和农户的收益分配、分红比例,共同致富。
图为徐峪沟村黄牛养殖基地。赵波摄
徐峪沟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畜牧养殖条件。为改变村里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少、产业发展较弱的困境,该村决定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今年年初,我们决定修建2个养牛棚、草料房,购买黄牛50头,到年底累计投资250万元,黄牛存栏达150头。”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三斐说,其间,利用本村300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饲草用于黄牛喂养。
特色苗木种植带动致富是石门口乡的新目标。徐峪沟村2016年种植连翘200亩,2022年进入盛产期,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同样,东郊村在考虑钱、地、人三方面因素后,利用村中闲置400亩土地资源,引进连翘种植。
从“沉睡资源”到“发展资本”

石门口乡不断提高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我们结合各村实际,探索出依托村经济合作社、现有资源、特色产业、服务和项目等五条基本路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石门口乡党委书记申文军介绍。
以枣岭村为例,去年,该村将全体村民耕地的90%流转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其统一经营,更好地将撂荒地复垦、坡地条田小块地扩展为大块地,通过统购、统产、统销的经营模式,种植发展玉米、杂粮、药材等,该项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新增“吨粮田”百余亩。
石门口乡通过摸清农村集体资产“家底”,进一步盘活了山水林田地等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
从“零散无序”到“统筹推动”
石门口乡依托村集体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集约化服务。

南上庄村成立合作社,建成30个香菇大棚,务工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受益者。同时,利用本村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17家企业入驻,为300多名村民解决就业,年人均工资4万元。

在桥头村,多年来杂草丛生的300亩撂荒地被治理成肥沃良田,全部种了高粱、红薯,为该村石桥酿造厂提供原料,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

当前,围绕产业布局,石门口乡正在不断挖掘优势资源,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完)